-
本案基地位於冬山河水上運動訓練中心園區之末端
-
整體規劃構想以資源共享的大社區、園區動線與地景整合式設計、社區公園的錯落性配置、及多功能且彈性使用空間層次為設計理念 ,並在有限預算與空間多元使用之限制下,整合現有堤頂及周邊地景,以提供未來水上訓練中心之準備,訓練功能完整且獨立不受干擾。
-
-
-
規劃初期透過鐵人三項運動協會密集討論、冬山河鐵人三項比賽動線現勘,並與未來水上訓練中心規劃單位多方協調匯集相關意見後,構想空間規劃以多層次的半戶外空間共享的大社區為主軸,讓訓練動線與機能結合。同時配合宜蘭多雨氣候,讓活動發生在不同層次的半戶外空間,以半戶外彈性空間代替室內訓練等機能。
-
RC構造物部分為採清水模板分割及搭配一般模板配置,並採上版及下版混搭配置,並利用建築物坡道連接至冬山河親水園區內堤防,坡道為懸臂式工法單圓柱及大跨距斜坡版,建物本體為非圓曲線之弧線段組合,以非圓曲線斜線、斜直線豎曲線、漸變線等設計所組合為一棟運動訓練與教育、休憩等多功能性場所。 主要功能供每年一次鐵人三項錦標賽舉辦及賽前選手寒暑假短期集訓使用之場所,平日則開放成為冬山河親水園區之休憩及鐵人運動教育推廣場所。
-
-
-
順應既有堤防之地形,利用兩處坡道連接自行車通道及人行步道,藉此延續遊客動線至戶外平台,並預留未來與水上運動訓練中心動線串連。
-
有效利用空間上的彈性使用及配置,克服在經費不足的狀況下,達到多元空間的整合及利用。 利用坡道的設置,有效串連園區內既有自行車及人行動線,讓建築物成為園區的一部分,也成為未來水上運動訓練中心及鐵人三項運動教育的推廣場所。
-
順應既有堤防之地形,利用兩處坡道連接自行車通道及人行步道,藉此延續遊客動線至戶外平台,並預留未來與水上運動訓練中心動線串連。
-
順應既有堤防之地形,利用兩處坡道連接自行車通道及人行步道,藉此延續遊客動線至戶外平台,並預留未來與水上運動訓練中心動線串連。
-
順應既有堤防之地形,利用兩處坡道連接自行車通道及人行步道,藉此延續遊客動線至戶外平台,並預留未來與水上運動訓練中心動線串連。
-
藉力使力,利用現有降半層的地形,建物配合冬山河現有堤岸景觀,形成選手住宿休息且具私密性的後院空間。
-
建築物量體因應風向與日照角度配置,以減緩風向的衝擊。建物高度低層錯落配置,並運用現有堤防地形適度降低量體感,除緩衝東北側的強風,也減少堤頂側在環境上的衝擊;西側外牆系統附掛金屬植栽爬藤網,除降低西曬日照的光線,也將較高的建物融合於地景之中。
-
期望建構一與現有植栽、地形、日照與風向相互和諧必存的有機體地景永續建築。
第十四屆公共工程金質獎專區-宜蘭縣政府冬山河鐵人三項運動訓練中心新建工程
Triathlon Training Center at Dongshan River
01宜蘭水域環境的共生
我們希望鐵人三項訓練中心能和諧的融入冬山河的水域中,同時成為未來冬山河水上訓練大公園的一部分。利用沙丘般有機錯落的配置,與週遭地景、自行車路徑、水道、環境共生,同時也預備了未來建物發展活動的共生基盤,開放空間配置的留白以容納更多活動與土地的可能性。
將運動設施的速度感及流動性,盡情的向大地水平伸展。建築物應該是現有環境肌理的一部分,盡可能地把建築量體在長向的基地內碎化,地景環境的縫隙中順勢地把植栽、水域空間帶入建築環境內。
02大尺度下的 有機地景路徑
自然有機的地景廊道提供不同使用者、不同時段,以不同的速度恣意游走於地景環境空間中,是環境教育、跑步訓練、賽事活動、也是自行車休憩的場所。
路徑順應地景及植栽,也是水上訓練大公園的基盤,架出一個空中大平台,擁有自在開闊且無限延伸的半戶外空間。
建物高度低層錯落,地景建築空間延伸,配合動線及建築量體成錯落建築配置,一方面減少季風衝擊,也利用現有堤防地形適度降低量體感。地景與建築量體整合式的設計以創造共享的活動平台。
03水上訓練學習的大公園
利用地形高差與植栽,借力使力,在地景中架出的水平延伸的反樑下板,隱藏不同空間活動於地景之中,開放而穿透空間提供多元的活動,讓光、風,及綠意自由穿透。
利用錯落建築配置也順勢創造了大量的半戶外空間提供各種選手訓練及遊客休憩活動發生,在預算有限的條件下創造多功使用的空間層次。
2017/02 宜蘭縣冬山河鐵人三項運動訓練中心新建工程,TA台灣建築雜誌(257)(p.59-p.63)